项目名称:“永安之心”村民活动中心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永安村
设计时间: 2019 年 4 月 -2019 年 9 月
建造时间: 2019 年 11 月 -2020 年 9 月
业主: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人民政府
基地面积:730 m²
建筑面积:480 m²
建筑师:袁烽
设计团队:高伟哲、孔祥平(建筑师) ;岳洪魁、王瑞 (结构设计);盛亮、张卿、陈建栋 (机电设计)
基地面积:730 m²
建筑面积:480 m²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袁烽、高伟哲
项目组织:
同济大学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人民政府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集团 ) 有限公司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诺邓镇永安村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县城北部,山区蜿蜒,交通不便,属于中国的极度贫困区域。由于这里地处连接南亚和中国内地的茶马古道,多民族聚集,包括汉族、白族、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自2012年起,同济大学的志愿者团队选择云龙县展开了持续8年的帮扶活动,每年都组织具体对策,帮助贫困的村民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生存空间与生活质量。其中在2018年,志愿者团队选择在永安村选址建设一个激活山区村民生活的小型乡村公共建筑。
用新建构回应传统成为建筑本体设计的策略。屋面找形来自算法几何的生成,双曲面形式超越了本地工匠的理解范畴,但这种非在地的技术可以通过与工匠的交流建立营造法则。建筑采用直纹曲面单坡屋面,能迅速排除雨水,也便于指导村民通过简单的数学方法定位、找形并施工。屋面材料采用当地的小青瓦,不仅因其为未来使用与维护提供便利,而且容易根据几何找形来搭接,后来被称为像素化找形,可以对高维度复杂曲面进行几何降维。
室外景观台地与地面采用当地村舍的干砌片石工艺,褐色的片石取材于下村河床中的砂岩。“石脚”和土坯墙体及坡屋面的搭配,演绎了最具在地性特征的立面建构关系。
建筑主体材料夯土墙回应了村寨的在地风貌。建造方法为在特制木模板槽中倒入泥土,并以墙体平面为参考,人工分不同层次实施锤打并夯实。夯土配料中的红土可就地取材,其他材料可以直接搬运到现场。除造价考虑之外,这对深山山顶的施工来说,减少了施工机械的介入,体现了低技化的设计策略。
上村议事点在结构设计构思上力求受力构件足够的轻巧、纤细,除节约用钢量外,也为了让轻薄的屋面形成“悬浮”于夯土建筑上的效果。为进一步缩减结构的体量感,庭院内钢柱上下采用缩小头的钢结构节点,部分钢柱采用了高效的铰接连接,增强了钢构的力量感并与夯土墙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数化技术设计的非线性双曲屋面提高了轻钢构件的加工难度。我们最大程度减少非标构件数量,并导出了钢结构找形时必要的空间坐标点位与弧形钢梁的弧长数据,指导工人手工找形和进行钢梁加工。轻钢框架结构系统为浓重手工味的夯土场所增加了一抹工业化色彩,将建筑衬托得轻巧灵动并更具当代设计风骨。
我们并非有意去进行一个乡村乌托邦的营造,而是通过一种“非在地的在地性”(nonlocal locality)营造回归乡愁。这种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过往知识与经验的迭代,乌托邦式的乡愁在表面体现为身处现在、回望过去,但只要“迭代”的欲望存在,对未来的希望就不会熄灭。我们在尊重当地文脉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建设能力。我们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多元化的乡村话语对于同质化的城乡一体的反抗,永安村村民议事中心的指向是让建筑重塑乡村的精神家园以及场所记忆。
|